我个人科研方法论的三点核心。
其一,是主动或被动地获得科研驱动力;
其二,是慎重锚定研究方向与科研项目级别;
其三,则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,以目标意识产出成果,并以此进行大量的刻意练习。
今日之探讨,将聚焦于第一点:“主动或被动获得科研驱动力”。在我看来,研究的起点并非确立研究目标,而是点燃驱动我们前行的引擎,来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“作品意识”,这也是研究精神的起点与驱动力之源
在开始一项研究之前,我们必须首先建立一种强烈的“作品意识”。所谓作品,即是将某一事物做到极致,使其呈现出作品般的完美形态。这种追求“更好”的内在冲动,便是研究精神的起点,也是我们科研驱动力的最根本来源。
这种驱动力,既可源于内在,也可由外部环境激发。
内驱:兴趣、虚荣、不甘,乃至轻蔑
我们先来探讨内在驱动力。它往往以一种微妙而强大的方式,激发我们的作品意识。兴趣无疑是最强大的驱动力。对未知的好奇,对真理的渴求,能让我们在枯燥的研究中甘之如饴。比如你可以看到网站首页的微课,那就是我基于兴趣去完成的,这件事儿可以让我投入激情,Jazz square这个微课我记得是花了3周来打磨,拍摄花了1天,拍到了凌晨3点,剪辑花了1周,纯粹自学微课制作,这就是兴趣带来的强大驱动力。其次,虚荣心亦不容忽视。我们都渴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获得同行的认可,甚至在学术会议上引人注目。这种渴望被承认的心理,正是作品意识的一种具体体现——我们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像一件艺术品一样,被展示、被欣赏。
更进一步,不甘、嫉妒与轻蔑则是一组更为激烈的情感驱动。当我们看到他人的作品,无论是本科生发表于C刊的论文,还是同事在顶刊上的力作,内心都难免会泛起波澜。这种情绪,若能被审慎地引导,便能从“嫉妒使人面目全非”的消极状态,转化为一种“我也能做到”的不甘,甚至是一种“这不过如此”的轻蔑。这正是作品意识被激发的过程。我曾因看到一篇本科生的论文,而激发了投稿C刊的决心,虽历经多次返修,审稿意见甚至长于原文,但正是这种“不甘”的作品意识,支撑我坚持至今。
外驱:任务奖励、职业要求与组织推动
当内在驱动力尚显不足时,外部的压力与激励,便成为点燃作品意识的另一重要火种。任务奖励是最直接的外驱力。比如说当你听到立项之后你的账户上就多了40w,你有驱动力没?我就曾与家人约定,若能成功申报国社科,便可获得一台心仪已久的价值1w的显示器。为了这个“作品”——一份成功立项的申报书,以及随之而来的奖励,我愿意投入全部精力去打磨。
而职业要求与组织推动则是一种更具系统性的外力。以成都XX学院为例,该二级学院曾在一年内斩获1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。这一卓越成就的背后,是学院领导层将项目申报视为一项集体的“作品工程”。他们通过院长一对一指导,邀请专家反复打磨等方式,将每一份申报书都当作一件作品来精雕细琢。这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科研活动,实质上是通过外部压力,强制性地为每一位参与者植入了作品意识。然而,机遇并非人人都能把握。我的一位师妹,便因未能深刻理解并融入学院的整体布局,错失了将个人研究融入这一集体“作品”的宝贵机会。
由此可见,无论是源于内在的情感波动,还是来自外部的任务压力,其最终都应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——唤醒我们的作品意识。正是这种追求“更好”,希望将研究成果打造成一件完美作品的强烈愿望,才构成了我们从事科研最根本、最持久的驱动力。
我会在下一篇博文分享如何锚定研究方向,希望你已经找到这份驱动力。